分享好友 资讯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2025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发布智能机器人十大发展趋势

2025-06-17 15:213290

近日,2025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在会上发布智能机器人从孤立传感走向融合认知、从执行任务走向自主决策等十大发展趋势,揭示技术迭代的核心驱动力、应用拓展的潜在方向以及产业生态演变的逻辑脉络。

据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呈现出鲜明的智能化、协同化、泛在化特征,深刻影响着技术创新、产业格局乃至社会伦理规范。

从孤立传感到融合认知的进化,将突破单一模态信息的局限性,助力智能机器人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全息化理解。类人的多模态环境感知与本体感知信息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机器人“身体—环境”的具身统一认知,与决策控制有机协同,通过构建对物理和社会环境因果变化规律准确理解的世界模型,支持智能机器人“感知—想象—推演—决策”的作业闭环。

智能机器人正经历从“执行预设任务”向“自主理解与决策”的转变。多模态感知决策动作大模型通过融合分析海量生产数据,构建检索增强系统,将大幅提高智能机器人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同时,探索复杂交互下的精细作业技能学习与高效生成模型方法,有助于构建混合专家模型系统,与大模型形成大小脑分层智能决策执行体系,让智能机器人完成稳定长程的自主决策与高效执行的精细操作。

智能机器人的高效学习依赖于数据生态的革新,传统人工采集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模型训练对大量高质量数据的需求。海量的视频数据、高质量的运动捕捉数据和物理引擎驱动的超真实仿真数据等,将大幅扩充智能机器人数据生态规模。

控制架构开始进入云边端协同部署和群体智能进化阶段。分布式云边端协同架构借助AI+5G/6G+物联网技术,助力智能机器人完成集群的知识共享与进化学习。云端负责全局策略优化,边缘节点处理实时推理,终端执行具体任务,形成高效算力调度体系。智能机器人集群可通过动态共享经验提升整体作业效率,边缘计算可以保障本地化数据处理的实时性与隐私性,支撑更多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

传统机器人本体设计聚焦于刚性执行机构的运动性能,该结构缺乏深度集成的智能传感器与嵌入式算力单元,无法成为具身智能技术的有效物理载体。因此,突破传统硬件范式,进行软件与硬件协同设计,并对本体进行深层次智能重构,可以让机器人更好地融入AI生态、适应复杂非结构化环境。如多智能传感器与本体深度融合、AI计算边缘芯片在机器人内部或近端高度集成、机器人适应性与灵巧性创成式设计等。

人形机器人软、硬件系统的技术加快突破与迭代,云端智能提供场景理解与复杂决策支持,边缘计算保障实时响应与安全控制,本体执行精细操作任务,让智能机器人逐步实现从单一功能执行者向复杂任务协作者的角色转变,加速向工业、生活服务、医疗康复、特种作业等多元领域探索。

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生态竞争已从单一技术比拼升级为体系架构竞争,硬件模块化与软件平台化生态正在逐步形成,技术底座架构与能力组件市场加速构建……这些将有力推动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与应用落地,形成集群性产业竞争优势。

技术突破为智能机器人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强大动力,使其逐渐从从传统的产品售卖转变为价值共创。设备租赁、效能分成、能力订阅的RaaS(机器人即服务)模式形成商业落地,“平台企业+垂直企业”的商业生态共创体也正在逐步形成。

智能机器人的安全挑战已从传统的物理安全防护升级为覆盖硬件可靠性、算法鲁棒性、数据隐私性、行为伦理性的系统性工程。从被动防护到主动安全,从单点合规到生态共治,从算法安全到技术信任……智能机器人已在医疗、工业等众多高风险场景应用,将覆盖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

智能机器人标准、安全认证、人机权责划分、数字身份、数据隐私保护等成为重点。业内专家认为,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风险,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从+AI到AI+,垂类大模型如何联动打通
在近年来的AI大模型发展中,产品形态与应用场景的变化和拓展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从通用大模型到各垂类大模型,在提升AI对具体生活生产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其商业化落地的形式与潜力。在2024年前后,专

0评论2025-08-19156

倪光南:AI与空间计算融合,让机器人看懂、理解世界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做了题为《“AI +空间计算”让机器看懂世界》的演讲,他指出,AI与空间计算的融合,是当前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核心技术,它正在重构三维物理世界,拓展大

0评论2025-08-1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