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变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简单的自动化任务到复杂的决策支持,从单一的领域应用到跨领域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正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尽管可能的承载形体千姿百态,但不变的底层逻辑是以其强大的算法推理穿透个体的差异、行业的差异,甚至时空的差异,以其强大的存储记忆激活海量资源的即兴编排,并进而赋予各行各业新的生命力。
人工智能赋能的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也正因为人工智能有着令人类羡慕的推理和记忆能力,就更需要我们准确全面地认识它。究竟以一个什么样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人工智能?在一片人工智能彷佛总是促进创新促进发展的欢声中,我们更要秉持理性的眼光审视眼前的繁华。是不是搜索、推理、拼凑、联结、行动就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未来的人工智能走向何方?所有这些问题,似乎还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明确的是,今天的人工智能距离我们想象的状态,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比如,人工智能在与用户交互过程中能够识别用户情感状态并做出具有共情反应的反馈。再比如,智能体之间能够基于数据共享、算法优化、策略调整等机制,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流与决策制定。
人工智能是颠覆性技术的典型代表,其创新过程本质上构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技术进步与社会适应、人类主体性与技术客体性等多重矛盾的动态演进系统。因此,要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要在弄清楚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基础上善于利用和管理人工智能从而促进各类创新活动,与此同时,站在对立统一视角下,人工智能创新必须实现技术逻辑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在技术层面符合人类价值观,将公平性、可解释性等原则嵌入算法架构,在社会层面确保技术创新始终服务与人类福祉,坚持技术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当然,这两者之间如何平衡,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潜在的危害和风险。例如,人工智能系统的算法偏见和歧视问题日益突出。在数据要素使用的过程中,数据滥用、数据隐私泄露、数字鸿沟等问题逐步增多。此外,人工智能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被恶意攻击,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系统崩溃或其他严重后果。对此,国际社会正积极制定标准和规则。可以说,如何在保障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与价值释放的同时构建可信可控的治理体系,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共同面临的战略命题。
当我们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一切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以理性、客观的心态去认识去评估,去把握未来的方向。